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4163

主题

6052

帖子

2万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28279

荣誉管理最佳新人活跃会员
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关于读书的七个小习惯

[复制链接]
查看: 3192|回复: 0
楼主
发表于 2018-10-21 19:52:11 | 只看该作者 |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今天想分享一些有关读书的感想和小习惯。

读书是一件好处很显然,但是坚持比较难的小事。王国维曾经在日记里写到,在京都的这几年,是人生里最简单地几年,却也是自己学问变化最多的几年。很简单的时日,能让他全然专注地读书、做学问。在京都陪伴他的十几箱书籍,是源源不断的养分。

对于他来说,读书是最快速的让自己远离外部复杂的世界,进入桃花源的事情。我们的生命有两个部分,身命和慧命,两个层面都需要供给,而阅读是灵魂的食物。

明代一位藏书家谢肇淛说过一句很朴实的话:

无事常读书,一日是四日。

若活七十年,便二百八十。


我们都在有限的时空中,拥有的时间,能去到的地方都有限制,我常常觉得有一些人,年纪还不大,但是对事物的态度和理解长时间停留在一个地方,讨厌和喜欢的情绪那么执着顽强,硬邦邦的。而有些老人家,胡子花白,背都弯了,还每天瞪着小车,去报刊亭买两份报纸回家仔细看,遇到有趣新鲜的部分和小辈们讨论,整个人圆融充和又活泼。前一段也常听到有“死于三十,埋于八十”之类的说法,大概也是这个意思。生死的差别看来不在时间,而在于质量,古人说“君子见机,达人知命”。他们看中的“生机”,大概就是质量的体现。而生机的来源就是一个不断学习、时刻求新的状态。
魔法

读书就好像是拥有了魔法,帮助我们超越个体限制,我们可以八十天环游地球,可以去到海底两万里,仿佛亲历了所有的事情。以及,当你内心的经验和局限随着阅读一次次突破的时候,那种升级的能量是小宇宙爆发般的,这个时候,山已经不是原来那座山,你看到的风景也不是过去的风景。就像拥有了一本秘籍,让你能够将搜集到的信息,用特别的方式排列组合,看到前所未有的新世界。

古人说:读书随处净土,闭门即是深山。

艾默生说:打开书的时候,人类最好的精灵也会觉醒。

读书是滋养和休憩,读书也是自我升级和生命的拓展。

分享读书的七个小习惯

⑦ 选择

因为时间有限,书的范围太广泛,所以选择是节能有效的必经之路。第一原则当然是按照喜好程度,只是有时候,如果我们对其他领域完全不接触不了解,是无法建立喜好的。或者说,我们现有的喜好是由于已经有了基础知识,越了解才越喜欢。在喜欢的领域多读,其他的部分也适当接触。有时候我们可以借由另一个维度打开新的思路。

我自己有时候是两三本书一起开始阅读,比如《新世界》和村上春树的游记随笔一起读,也比如读《东坡志林》就搭配林语堂的《苏东坡传》,内容上还可以互为调剂,就像吃饭的时候荤素搭配,更好吃。

⑥ 阅读速度

影响阅读速度考虑两个因素,一是阅读的内容,比如文言文,因为字字珠玑,所以每个字都可以停留时间好好揣摩。但如果是小说或者游记之类,就可以快速一些。

另一个影响速度的是阅读方法,如果能像拍照片一样扫描式阅读,就会比一字一句阅读快速很多,且并不会遗漏重要信息。

南怀瑾先生曾说读书要“用其光,复归其明”,比如自己就是个录影机,最后把书一合,这句话在哪一页、第几行,那个印象就已留在脑中了。读书最重要的是“用其光”。如果晓得用光,眼睛看东西时,用意念把物象拉回来,近视就会减轻。眼光愈向前面直射,愈会伤害眼睛。要收回来物的形象,把一切光芒的影像吸收到自己的眼神经里去,慢慢你的视力、脑力、聪明、智慧会恢复过来,这样才会“复归其明”。

这是一个习惯,发现自己在逐字逐句默读的时候,尝试着停下来,把视线拉远一些,看一眼,然后那一眼的信息,其实主要部分都像店铺招牌一样已经被记录了。

⑤ 计算阅读时间

通常我拿到一本书时,会估算一下它的分量,比如阅读难度和厚度。这是一本容易的放松类的书,还是一本有很多概念定义,需要理解的书?在这个心理准备下,打开手机计时器,看2-3页,记录下平均每页的时间,然后列出总时间:

单页阅读时间×总页数=总时间

比如《原则》这本500页的书,如果每页需要1分钟,那就是500分钟,也就是8个多小时,如果每天安排1小时,那么8天就可以读完了。

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作息安排这1个小时,我自己觉得接送小朋友上课,或者周末陪伴他们上兴趣班,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,是最好的阅读时间。与其互相交流那些令人徒增烦恼的信息,不如好好喝杯茶读本书,烦恼反而迎刃而解了,一举两得。

计算阅读时间的目的,其实是将难度分解,同时也提醒自己每天有个小小的功课要做。

总之,无论是读书还是学习,需要保持一个良好的节奏,既不要过分安逸,也不要过分苛刻,哄着自己开心地一步一步做就可以了。
黛玉姐姐和小丸子都喜欢看书

④ 读完一本书

曾国藩说:看书与读书,须划分为两事,看书宜多宜速,不速则不能看毕,是无恒也;读书宜精宜熟,而不能完,是亦无恒也。

读完一本书有两个方面:

一是,很多书可能并不能特别吸引你,或者它的观点你并不立刻认同,也请快速地浏览完整本书,通常核心的含义只有通读完之后才能全部了解,才不会盲人摸象,只看到了部分。

另一个方面是,我们每天打开手机可以从各个方面获取资源,从购物平台买书也很方便。下载到kindle里,存到手机里,或者买到家之后,我们就误以为已经拥有了知识,其实一天天过去了,它们可能根本没有被阅读过。

我们不妨在书架上安排单独的一层,只把读完的书放在这一层上,这样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有没有读,读了多少,手机上也可以建立一个文件夹来代替。直面自己的状态和问题,可以诚实地对待自己,诚实地认识和对待自己,是学习的基础也是根本目的。

如懿的书房

③ 写笔记

俗话说“不动笔墨不读书”,很多人爱惜书本,不太愿意在书上写写画画做记号,一本书读完像新的一样。我自己认为,即时地做好标注,画出引起你共鸣的,或者重要的部分,写下当下的感悟,是比保持干净重要得多的事情。

过去有很多书都是用朱笔批注的,而且这些批注相当得珍贵和有价值呢。比如脂砚斋批注的石头记,传抄印本上都保留了大量的朱红色批语,不仅有审美价值,而且是后人研究红楼梦几乎最重要的基础。

我们不愿意动笔可能有两个原因,一是觉得自己一时的感觉不够成熟郑重得可以落在书上,二是字迹不够美观。这两个原因的背后都是对当下的否定。一本我们自己的书,它并不需要成为大众瞻仰的作品,也不需要面对别人的评价,这上面记录下的每一个符号,都是自我更新成长的足迹,我们所期望的那个非常严谨的表达并不是一个随手摘下的苹果,而是一步步修改的过程。对下一秒更新的自己来说,现在的每一秒都是旧的,都是不成熟的。但是这每一个不成熟的一秒才是真正重要的。就像小朋友要珍惜开始写字时每一个笨拙的笔画,因为日后这些笨拙都将不复存在,我们要怀着珍惜的心情看待每一个不成熟的想法。

至于读书笔记,起初我也是将喜欢的段落逐字逐句摘抄下来,经过慢慢琢磨改良,现在改用“一张纸”笔记法,提取关键信息和内在逻辑,将他们压缩成1-2张A4纸的内容。

当一本书,变成一张纸留下来,经历过这个提炼和简化的过程,能够减少信息储存的负担,帮助自己记忆。

② 输入和输出

有一些朋友会问,为什么要做“庄不庄”,其实就我自己而言,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希望和朋友们一起经历一个消化输出的过程。因为有小作文作业,所以倒逼着庄不庄的小伙伴们在生活中咀嚼和思考,一件小事,一本书,一部电影,一个人,所有生活中的信息,要落实到作文里,都需要经过输入-消化-输出这个过程。就像身体一样,经历了这个过程,能调动我们的能量,去除没有营养的部分,给心灵腾出空间,好好享受养分。这是对自己的“爱的供养”吧。

当然输出的方式很多,可以写下来,也可以找个朋友交流,甚至是自言自语。在输出的过程中,能验证我们是否真正吸收了营养,如果发现在什么地方卡住了,在这个卡住的地方继续学习,就会得到很有质量的成长。

① 知行合一

“知行合一”这四个字我们常听,做起来也许不容易。现在付费知识平台很多,获取信息太方便了,很容易今天听到这个观点很认同,明天听到那个也觉得有道理。信息越多,观点越多,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好像越不清楚。从一个概念到另一个概念,它们始终停留在认知的部分,并没有经过自己的实践去验证。就像口红色号,别人安利的时候看着都漂亮,买回家好像不是那么回事。每个人的肤色唇色完全不同,经常出入的场合,适合的妆容也不同。买回来之后,经过尝试比较,总结经验,慢慢才能了解自己适合哪一款。

验证实践也并不是为了得到终极答案,是进一步理解问题,产生新的问题,指导自己继续吸取知识,再解答新问题。这样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好的循环系统。

原本只是想简单分享一些我觉得挺好的方法,谁知道小作文一旦开始,就有点啰嗦地写下这些。读书或者其他事情和写小作文一样,这个从100个字到3000个字慢慢梳理的过程是最重要的,至于方法,别人的都是建议,可以拿来试试,然后构建出自己的准则。

祝你  读书开心!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网站地图|推荐书|好看的小说|爱好书|小说推荐|好书推荐|Archiver|好书推荐 皖ICP备2021018936号-1

GMT+8, 2024-7-27 13:54 , Processed in 0.069085 second(s), 23 queries , Gzip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14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