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3553

主题

5769

帖子

1万

积分

网站编辑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16864

活跃会员最佳新人

发表于 2018-11-5 10:24:12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万历十五年

万历十五年
《万历十五年》

作者:黄仁宇

推荐理由:《旧唐书·魏徵传》:“夫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”读这本书会让我们更加深刻懂得“人生贵在适意尔,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!”。

推荐指数:★★★★

培根说过:读史使人明智,读诗使人聪慧,演算使人精密,哲理使人深刻,伦理学使人有修养,逻辑修辞使人善辩。

本以为这本书可以见前世之兴衰,考当今之得失,却没想到不能从字面上的文字去读这部历史,更应该跳出历史看当代。

记得有人说过,每一部过去记载的史书,都是一部“当代史”。这本书算是一本回顾万历皇帝十五年关键转折点的一本历史书,不同于其他历史书,它言简意赅,它暗藏玄机,它需要透过前世历史发散思维的去思考当今现状。

《大师兄》里面有句话非常经典:学习知识,不仅仅是为了了解知识,更是为了掌握知识后能有一种明辨是非的能力。想来读这本书,应如是。

为了读这本书,我还特地去做功课,大致了解明朝276年(1368年-1644年)。

明朝开始定都应天府或称警世(今南京)后定都北京。1368年明朝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(年号洪武,在位31年)定都应天府(今南京)。1421年明成祖(第三任皇帝,发动靖难之役,夺建文帝帝位,在位23年)朱棣迁都至北京,明朝后来一直定都北京,直到明朝灭亡。

应天府(现今的南京),明朝前期首都,后永乐时期迁都顺天府,应天府作为留都。


穆宗朱载垕第三个儿子神宗朱翊钧(1563-1620年)时年58岁,年号万历,在位48年(1572-1620),10岁即位,为明朝在位最长皇帝。时皇太后陈氏集李贵妃主持政务,北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窥视中原。

万历十五年

万历十五年

那为什么要围绕这一年写一本书?用黄仁宇自己的话说就是:当年,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。这些事件,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,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的大事的症结,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。

立嫡立长,嫡庶有别。

传统旧制,根深蒂固?

长幼有别,立嫡立长。

万历朱翊钧父亲朱载垕为嘉靖帝三子。

嘉靖十八年(1539)二月,嘉靖帝册立次子朱载壡为太子、三子朱载垕为裕王、四子朱载圳为景王。嘉靖二十八年(1549)三月,太子朱载壡薨,裕王朱载垕以次序当为太子。由于嘉靖帝次子朱载壡立为太子后享年不永,所以迟迟未予册立。

历史总是惊人相似。

万历皇帝偏爱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,厌恶宫女所生的皇长子朱常洛,而文官大臣们要坚决维护“国立长君”的礼法和祖训而引发,持续数十年之久,无数重臣参与其中。

难道作为一国之君真的无法决定储君对象?这不过是万历皇帝抛出的一个强化君主集权、分化打击官僚集团的诱饵。所谓的“嫡庶之别”“长幼之分”所限制了。嫡不嫡,庶不庶,后不后,妃不妃,对实权皇帝来说,没有改不了,只有愿不愿,不过是一言一念而已。

当今社会也是如此,何谓领导,就是有选择的权利。我不相信一个领导喜欢的下属不会被提拔和重用,除非不够喜欢。我也不信一个领导想让他走的人会开不了他,除非他还有“利用价值”。

历史上一个著名类似例子,东吴皇帝孙权,立太子孙和、却同时故意宠爱鲁王孙霸,挑起“二宫之争”,最后废孙和、杀孙霸,将卷入争储的两派朝臣尽数打击、甚至诛杀,包括丞相陆逊都被他气死,才暴露出孙权只为藉此打击东吴士族的本心。

万历帝的如意算盘,也是希望能以皇储之位为诱饵,将文官集团分化成“皇长子党”和“福王党”,就如当时年轻的嘉靖帝,将文官集团分化成了杨廷和为首的“护礼派”和张璁、桂萼为首的“议礼派”,终于赶走了大权在握的首辅杨廷和,并牢牢将权力掌控在手。


富者越富,穷者越穷。

税重民穷,为孰之过?


民穷的根本原因不在国家赋税过重,而在法律的腐败和政府的低能。

明朝是个中央集权的朝代,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,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。

明代的土地兼并十分严重,地主阶级贪得无厌,肆无忌惮地侵吞大片的土地。最高统治者皇帝不仅直接占据土地,不断扩大皇庄,而且还把大量的上地作为赏赐之物,分送皇亲国戚,与此同时,财政支出却大幅度增加。官僚机构的不断膨胀,加重了政府财政的负担,有增无减的皇室开支,成了填不满的无底洞。

想要维持国家的基本统一和治理,只能依靠官员的个人素质。而中央政府能做的,就是要不断地强化和提高天下人,尤其是读书人的精神自觉,也就是道德。这就是为什么古人记述历史的时候,会对人物进行道德脸谱化的原因。也就是说,传统中国只能以“忠”“孝”“敬天”“法祖”这样的抽象原则指导整个社会,而实际操作还是依赖个人。

比如,张居正要重新丈量全国的土地,很多官员为了彰显政绩,就虚报土地数量。这样一来,多出来的坑,就是老百姓去填。也就是说,张居正推行改革,虽然初心是好的,方案也基本没问题,但问题是,在技术条件没达到的情况下,作为改革的总负责人,他也没有办法掌握和控制改革的具体情况和操作,也就是黄仁宇在书中说的“数目字管理”,而这就一定会引起其他的社会问题。再加上他既然要“改天换日”,就免不了要专断独权,培植自己的党羽,甚至勾结宦官。但这一系列行为,传统的道德体系是不能接纳的。

这是一个由“道德”治理转向“法律”治理的过渡期。何谓资本主义,就是一种组织,一种系统。书中告诉我们“中国两千年来,以道德代替法制,至明代而极”皇帝的职位是一种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机构,而每一个皇帝又都是一个个人。


总之,这本书的精髓在于三个人物形象非常突出,一个是张居正,作为帝国的行政首脑,他为什么要推行改革,又为什么死后成为众矢之的,被彻底推翻和清算呢?第二个侧影是万历皇帝,作为皇帝,他和大臣们到底有什么恩恩怨怨?黄仁宇为什么说他是“活着的祖宗”;第三个是戚继光,作为一代名将,他发明的“鸳鸯阵法”到底是一种军事创新?还是一种无奈的妥协?

万历十五年间,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。这些事件,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,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的大事的症结,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。这句话很好地体现出了黄仁宇“大历史观”,也就是:历史并不是一人一时,或者一朝一世的孤立事件,而是有它的内在规律和联系的。而要发现这种联系和规律,就不能拘泥于单独的大小事件,必须将它放在大视野下,才能看得明白。

当你读不懂当前经济的时候,读读这本书,据说可以找到答案,虽然我读完这本书好像对当前现状也不是很懂,但是不管如何,作为公民,最大的贡献就是忠于岗位,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,可以关注国家时事,不盲目跟风,不盲目造谣,不盲目评论,更不危言耸听,而是用辩证的角度去看现状,毕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。希望你有更新的一个角度去看这本书,欢迎一起分享!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网站地图|推荐书|好看的小说|爱好书|小说推荐|好书推荐|Archiver|好书推荐 皖ICP备2021018936号-1

GMT+8, 2024-11-13 00:43 , Processed in 0.077158 second(s), 24 queries , Gzip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14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